福鹿会平台为推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实施《社会保险经办条例》,提升社保公共服务水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10月21日至27日以“全民参保 共享美好”为主题,在全国组织开展2023年“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通过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广泛宣传社会保险政策和便民服务举措。10月21日上午,主场活动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洪山出席启动仪式。
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同步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针对小微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积极宣传解读社会保险政策,优化服务举措,推动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活动还将以“直播连线”“走近社会保险”等沉浸式、互动性、场景化方式,展示近年来社保便民服务创新亮点,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打造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社保服务品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保服务带来的更加直接、更加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全面落实关于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重要部署,着力打造葫芦岛和谐劳动关系品牌,近日福鹿会f6,辽宁省葫芦岛市人社局联合总工会、工商联、企联共同召开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行业创建暨“和谐葫芦岛 同行向未来”主题活动启动会。
会上,市总工会对和谐劳动关系行业创建重点任务进行分解,主要包括建立和谐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三方机制、设立行业劳动关系基层公共服务站福鹿会f6、畅通职工基本权益保障渠道、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开展促创建主题活动六方面内容。市工商联宣读《葫芦岛市模范劳动关系和谐行业建设标准》,要求行业内企业健全党委领导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指导行业内企业守法经营、依法用工,依法签订并严格履行行业性集体合同,充分与职工方进行协商。市人社局对保险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进行规划部署,明确行业创建标准和要求,旨在建立健全行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指导行业内企业守法经营、依法用工,打造行业内企业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逐步达到省级和谐企业创建标准。市保险行业协会代表宣读倡议书,倡议全市全行业充分认识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将主题活动与全年重点工作相结合,以党建统领思想教育,遵守保险人的职业道德践行社会责任,全面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畅通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渠道,依法推行集体协商,促进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下一步,葫芦岛市人社局将携手总工会、工商联、企联共同推动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作,根据本地重点行业特点,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引领作用,带动行业内中小微企业积极开展和谐创建,推动重点行业整体用工规范程度持续改善。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发挥国家级、省级和谐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向广大企业推送典型案例、精品课程等优质培育资源,结合和谐企业经验交流会、入企实地调研等活动直接面向企业宣讲,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激发企业和职工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共商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川省达州市主动抢抓“金九银十”就业黄金期,多措并举摸清毕业生底数、深挖岗位供给、开展就业指导,积极推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靠前发力摸清底数。建立实名制数据库,汇聚毕业生学历、专业技能、就业意愿等信息,安排专人“一对一”跟踪联系服务,精准制定“一人一策”提前就业措施。
深度挖掘岗位供给。依托人社服务专员等力量,深入企(事)业单位挖掘优质岗位,提前开展2023年下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达人英才计划”秋季引才活动。6-9月,开发优质岗位1.4万个,推出事业编制岗位1380个。
精准开展就业指导。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站,聘请专人“入系到班”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培训辅导等活动。加密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定向开展教育师范类、医疗卫生类专场招聘,确保人岗精准匹配。今年下半年,计划选派300余名工作人员进高校开展就业服务,预计组织开展50余场招聘活动。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亿余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失能老人,他们丧失了全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生存保障与尊严保卫极为脆弱。而其养老服务,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解决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难题需要作出怎样的制度安排?现行涉老法律是否需要修订完善?为此,《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云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超、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郭春镇。
唐钧:我们调研发现,大多数需要长期照料和护理的老年人事实上居住在自己家或儿女家,他们往往在没有选择时,才愿意入住养老护理机构。我们去国外访问时,发现发达国家95%以上的老年人也都住在家里,事实上没有国家有能力建设足够多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需要。我国绝大多数失能老人处于居家养老状态,他们主要需要三个方面的保障,即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长期照护保障。面对数量庞大的失能老人,我国的制度供给、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养老服务人员供给没有及时跟上,仍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
高云霞: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家庭结构中的少子化趋势,导致以往承担家庭照顾和养老功能的角色目前一定程度处于缺失状态,养老服务需求向社会化转变,但社会服务发展没有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时,供给侧的养老服务业处于起步和培育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形成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政策方面,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既没有全国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没有长期护理保险立法,这意味着,大部分城市没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无法为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所需费用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
李超: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但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年轻人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能力有限,特别是对于失能老人,其照顾和护理成本通常较高,一些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成本,导致失能老人无法得到充分的照顾和护理。此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照料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法律规定不够具体充分、缺乏可操作性等,具体实施和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记者:对于居家的失能老人,面临的养老服务难题主要是家庭照料负担重、社会化照料不专业且费用高,这些难题如何解决?
高云霞:失能老人的养老护理问题很多,比如照料责任的分担、服务质量的管控、风险的控制等,都需要解决。以照料责任分担为例,要根据家庭需求的差异进行分析,有一定照料能力的家庭,由家庭成员承担职责;不具备照料能力的家庭,需要寻求社会性帮助,比如居家上门服务等,其中有两个关键,一是提供上门养老服务的人员要专业,二是家庭需要具备相应的支付能力。
这就涉及费用承担的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总体上是由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即多元化分担机制。基本的养老护理服务由政府补贴、个人和单位参加并缴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担,高端养老护理服务由家庭直接从市场购买,政府兜底特殊人群的养老护理服务,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的养老护理服务。
李超:失能老人需要得到专业的护理照料,其护理责任通常由家庭成员、护理机构或专业的护理人员来承担,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来解决。家庭成员可以提供日常的护理和照顾,包括饮食、穿衣、洗澡等;养老机构或护理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包括医疗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专业护理人员如护士、康复师等,可以提供医疗咨询、康复指导、心理支持等。
而护理费用一般由家庭、政府和社会共同分担。近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这对于切实增强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这项制度进展如何?
唐钧:为解决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问题,我国从2016年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2020年又将试点范围扩大至49个城市。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9亿人,累计有195万人享受待遇,累计支出基金624亿元。
从试点情况看,失能老人被列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首选对象。所以应该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找到符合我国实际的解决问题路径,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个人、单位、国家和社会之间合理分配养老护理责任。
郭春镇: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民法典,失能老人的照护,更多是家庭责任。当前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地方性立法对失能老人进行直接照护的规范几乎没有,大多是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实施办法,仅有部分倡导性规定涉及失能老人的照护。综上,目前失能老人的照护主要由家庭承担,没有监护人的,由政府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照料义务。
郭春镇:解决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家庭、政府、社会的联动。对于家庭而言,目前主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由成年子女承担法定的赡养义务,即使采用社区养老或机构养老的方式,子女也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对于没有监护人的失能老人,则需要政府通过社会购买服务来承担老年人的照料义务。对于政府而言,政府除了承担部分失能老人的照料义务外,其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来保障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尊严;另一方面可以扶持与引导养老产业发展,将养老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对于社会而言,不仅可以组织整合养老机构、社区、医院等各方面的资源,为失能老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还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以及社会支持网络来增强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解决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还需要技术与养老行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失能老人的智慧养老服务,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信息技术为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提供广泛的支持。政府应当通过制度设计、法律安排鼓励养老行业积极研发相关的老年监测技术、传感技术等,促成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缓解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推进医疗技术与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使失能老人在养老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康复治疗和老年病服务,提升老年生活的质量。
失能老人的养老难题主要是资源配置和义务责任分配问题,当前我国在法律规定和社会心理层面更偏重于家庭养老模式。如果将来公众接受社会养老并形成基本共识,且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了相应程度,时机成熟时可通过立法规定社会养老。
李超:解决失能老人群体面临的养老难题,需要政府、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承担责任,特别是政府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这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并加强对养老服务和老年福利的监管。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5.2%”的成绩表明,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从整体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增长情况虽然有波动、有调整,但都处于平稳回升、积极向好的局面,也意味着这是克服了诸多困难、挑战后取得的扎实成果。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长态势,说明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在增强、全社会对经济的预期在改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为完成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据初步测算,四季度只要增长4.4%以上,就可以保障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对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应该是有信心的。
四季度,经济运行将延续恢复向好的态势。前三季度情况已经表明,无论是生产还是需求,无论是实体经济预期还是实体经济经营情况,都在恢复向好。这种向好运行是有惯性的,相信四季度有希望延续企稳回升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生产供给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就业物价总体改善,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
从前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看,相关政策效果将继续显现。这其中,既包括按照“落实一批、储备一批、出台一批”的思路,继续打好政策组合拳;也要求抓好已出台和已部署政策的落实落地。同时,要抓紧研究储备政策,不断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面对经济运行中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未根本缓解的情况,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还需继续巩固。因此,亟待一系列政策逐步落实到位,为经济运行持续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条件,让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
更重要的是,透视全年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必须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基础上,我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网络,经济抗冲击能力和韧性明显提升。市场潜力上,我国是全球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需求旺盛。激发活力上,不断提升改革综合效能,加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起到了稳预期、增信心的作用。从趋势看走势,下阶段经济持续回升,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动能更加充沛。
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中,有一组数字引人关注:太阳能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63.2%、34.2%、26.7%。这一产品领域的快速增长态势,不仅能拉动制造业恢复,而且能有效改善和优化制造业结构,有助于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咬定目标不放松,铆足劲头加油干。继续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把握新机遇、展现新作为,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